渗碳温度范围跨度大:从低温渗碳到较高渗碳温度可达到1050℃,对于深层渗碳可较大程度上节省工艺时间。更有利于完成特殊钢种的渗碳工艺。 在880-1000℃范围内的相同材料低压真空渗碳,随着渗碳温度的提高,渗碳速度不断增加。980℃的渗碳速度可以达到920℃的两倍。真空高温渗碳可以渗特殊材料,如马氏体不锈钢,铁素体不锈钢,还有H13,Cr12MoV等。对于这些材料,是另外一种渗碳类型,即碳化物析出型渗碳。渗碳质量稳定:工艺参数设定以后,整个渗碳过程有微机控制并记录工艺参数。控制系统能对渗碳工艺进行精确控制,对设备运行状况进行全方面监控并记录,减少工艺过程中的不利因素,使热处理工件有良好的重复性,质量稳定。渗碳热处理作为化学热处理的一种方法,具有渗层深,应用普遍,基材价格低等诸多优势。苏州风冷真空硬化淬火原理
应用不同:1、真空热处理:20世纪20年代末,随着电真空技术的发展,出现了真空热处理工艺,当时还只用于退火和脱气。由于设备的限制,这种工艺较长时间未能获得大的进展。60~70年代,陆续研制成功气冷式真空热处理炉、冷壁真空油淬炉和真空加热高压气淬炉等,使真空热处理工艺得到了新的发展。在真空中进行渗碳,在真空中等离子场的作用下进行渗碳、渗氮或渗其他元素的技术进展,又使真空热处理进一步扩大了应用范围。2、淬火:淬火工艺在现代机械制造工业得到普遍的应用。机械中重要零件,尤其在汽车、飞机、火箭中应用的钢件几乎都经过淬火处理。浙江金属中性淬火参考价齿轮中性淬火能够提高其硬度和耐磨性,保证传动效率和寿命。
真空高压气冷淬火技术:当前真空高压气冷淬火技术发展较快,相继出现了负压(<1×105Pa)高流率气冷、加压(1×105~4×105Pa)。气冷、高压(5× 105~10×105Pa)气冷、超高压一(10×105~20×105Pa)气冷等新技术,不但大幅度提高了真空气冷淬火能力,且淬火后工件表面光亮度好,变形小,还有高效、节能、无污染等优点。真空高压气冷淬火的用途是材料的淬火和回火,不锈钢和特殊合金的固溶、时效,离子渗碳和碳氮共渗,以及真空烧结,钎焊后的冷却和淬火。用6×105Pa高压氮气冷却淬火时、被冷却的负载只能是松散型的,高速钢(W6Mo5Cr4V2)可淬透至70~100mm,高合金热作模具钢(如 4Cr5MoSiV)可达25~100mm。
低压真空渗碳的优势很明显,但是缺点,肯定也是有的。1)设备成本相对较高。2)小件的装炉量和多用炉相比,会少一点。真空渗碳装炉时,特别是小件渗碳,层与层之间的间隙要有50mm左右。真空淬火:1)真空淬火与回火工艺:830~850℃×3min/mm预热,1080~1200℃×1~2min/mm加热后,气淬油冷;540~580℃×1~2h真空回火。2)真空脉冲氮碳共渗工艺:共渗剂成分(体积分数):50%丙烷+50%氨气,其工艺曲线见图6。真空炉在中小型企业及专业工模具工厂使用得比较普遍。特别是私人企业在刀具、工模具及电动工具等工件的淬火上采用真空炉的比率也在逐渐增多。真空淬火能够减少零件在热处理过程中的变形风险,保证尺寸准确性。
但在真空淬火过程中遇到了其他问题:淬火后刀具粘连问题,对于细长的杆状工具,为了防止加热变形,炉需要自然垂直安装。生产采用安装套筒的方法,即将数十个工具理顺插入套筒中立直。为了防止工具倾斜,套筒中的工具必须靠近。在这种情况下,真空淬火后经常出现工具粘附现象,严重时难以打开。粘附的原因是铬等合金元素在真空中蒸发,蒸发的气体金属粘附在工具表面,不仅污染表面,影响光度,而且导致工件表面硬度低、软点等问题。必须注意减少或防止粘连,加热到850℃在上述情况下,通过降低真空度,及时回充氮气分压,防止此类现象的发生。对于这种密集排列,回充氮的分压应保持在800~1000Pa使淬火刀具光亮无粘。真空中的淬火有气淬和液淬两种。安徽气冷真空硬化淬火哪家好
工件中性淬火能够提高其表面硬度,减少磨损和变形。苏州风冷真空硬化淬火原理
真空淬火实际上就是一道淬火工艺,只是区别于传统的零件在加热过程中与空气或盐浴等介质接触,从而出现氧化现象和较大的形变现象,真空淬火是将零件放置于真空炉中抽取真空进行加热,因此氧化和形变均较小,这就是真空淬火较大的优势,表面淬火是将刚件的表面层淬透到一定的深度,而心部分仍保持未淬火状态的一种局部淬火的方法。表面淬火时通过快速加热,使刚件表面很快到淬火的温度,在热量来不及穿到工件心部就立即冷却,实现局部淬火。苏州风冷真空硬化淬火原理
文章来源地址: http://yjkc.m.chanpin818.com/zzjrclsb/qtzzjrclsb/deta_20436734.html
免责声明: 本页面所展现的信息及其他相关推荐信息,均来源于其对应的用户,本网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。如涉及作品内容、 版权和其他问题,请及时与本网联系,我们将核实后进行删除,本网站对此声明具有最终解释权。